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从“地窖子”到“北京平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于坨村网通
    2021-04-22 20:22:08   转载

    从“地窖子”到“北京平”

    来源:县电子政务办作者:管理员点击:7 次

     

        解放前,台安农村有些人住的是“地窖子”。

        所谓“地窖子”,就是平地挖个深坑,上面担上几根木头,再铺上些秫秸杂草之类的东西,压上土,地窖子就“压”成了。地窖子里的炕与灶台相连,中间有一道稍高出炕面的土坯墙,防止在炕上睡觉的人翻身时掉到锅里。地窖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门窗通用,所谓“门窗”,只不过是在房顶留个窟窿而已,出入全靠梯子。想给地窖子安上窗门,就是鲁班再世,恐怕也勉为其难了。

        地窖子结构简单,就地取材,只要有力气即可。室内潮湿阴暗。冬天,做饭的水蒸气在墙壁上结成霜,温度稍高,这些霜又化成了水,骤来的寒冷又把水变成了冰。此时的地窖子如同一个冰窖,生活在地窖子里的人们,冻得瑟瑟发抖。夏天,风和日丽的日子,地窖子里除了有一股凉意之外,还有一股腐烂发霉的气味儿。一到雨天,墙壁渗出来的水和屋顶漏下来的雨水使人们无处安身,到处都是湿漉漉的。即使屋顶不漏,墙壁渗出来的水也足以使生活在地窖子里的人们成为“水鸭子”。此刻人们最担心的是墙壁脱落,如果墙壁脱落下来,“地窖子”就有塌陷的可能,人也随时有生命危险。

        住在地窖子里的人们,还得提防牲畜的侵入,在地窖子的四周用秫秸夹上障子。

        地窖子只能遮风避寒,不能称其为房子,充其量是个“坑”,是贫穷的象征。

        土房儿比地窖子复杂得多。它的骨架全部采用诸如杨、柳、榆、槐之类的杂木,做成柱脚、檩子、梁、椽子(条件困苦的人家不用椽子)。檩子的两头做出“公”、“母”,以便连接起来。在梁的上面弹上一道水平线,分好等距,根据水平线的高低,砍出梁窝或安上托木。把檩子担在上面,然后用柱脚撑起梁和檩的末端(檩子的末端凿眼,柱脚的顶端作出相应的卯),俗称“拉排”。拉排时,请阴阳先生画一幅阴阳八卦图,贴在中间屋子的中檩中间。用一根红绳系上红布,红绳系在一枚铜钱上,请制作房木的匠人钉在八卦图的中央,再贴上“太公在此,诸神退位”的对联以镇邪,“拉排”就完成了。“拉排”那天,在场的匠人会得到一定数目的“赏钱”,这笔“赏钱”不在工钱之内,数量也因东家的经济条件而异。这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,奉上不同数量的贺礼,房主大排筵宴,款待来宾,贺仪名曰“挂红”。

        “拉排”之后,开始和泥垛墙。垛房墙的泥里掺上铡碎的杂草,就是人们所说的“扬脚”,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墙体的拉力。用麻绳把秫秸或子密密麻麻地连缀在一起,制作成面积不等的帘子,称作“房箔”。把“房箔”铺在房顶上,在它的上面铺上些柴草树叶作保温材料,压上土,抹层泥,房子就建成了。门窗及框架所采用的也均是杂木板,经不起风吹雨淋,用不了几年就会腐朽,变得东倒西歪。无论窗户制作的好坏,上面没有一块玻璃,都用杂七杂八的纸糊在上面,奢侈一点的东西就糊上一层白色的“窗户纸”,这种纸大都带有纹络,比一般的纸有韧性,耐磨。性质和牛皮纸差不了多少,只不过比牛皮纸略薄了点儿。把用秫秸穿成的帘子卷起来挂在屋檐下,逢有下雨的天气放下来,防止雨水淋湿窗户纸,这种秫秸帘子叫“窗户帘子”。

        此类土房房顶大都是弧形,中间比前后略高些,目的是流水快,不易渗漏,中檩与前后檐形成的坡度,称“滚水”。陡的叫滚水大,缓的叫滚水小。平房的房顶每年都用粘稠适中的泥土抹一遍,其目的亦是为了防漏,抹的时候掺上些许的盐,因为盐能使土块硬结,且不长杂草。勤快的人家每年也把房墙里外抹一遍,一来看上去整洁,二者御寒,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延长房子的使用寿命。

        房子的面积也因家庭条件而宜,一到四间不等。一间的室内结构与地窖子无异,两间的与一间的区别就是用一道墙把厨房与卧房隔开。三间的有的厨房在中间,两边是卧房,有的厨房在一头,两间卧房相连,同走一个门,如同一条口袋,故称“口袋房子”。

        也有人把这类土房建成起脊式的,房顶苫上稻草或苇草,为的是减少每年抹泥的劳累之苦,但隔上三五年就得重新苫一次草,否则,腐烂的地方就会塌凹下去,房子就会漏水。也有的人家在房顶铺上瓦,瓦是土法烧制的,长约二十公分,宽十公分左右。这样的房子叫“瓦房”。

        土房、草房是极普遍的,住上瓦房的人家屈指可数。比住地窨子条件好了许多,而盖土房吃力的人家,建房时只用一根檩子,这样的房子叫“一条棍”。

        有的人家建房时用砖在房子的四角砌上砖垛。这样的房子叫“四角硬”。

        旧时的砖房是半砖半土,只是不全采用泥土。在墙的外面砌一层砖面,里面用土坯堆砌,地基砌基石,其它的结构与土房无异,人们称这种房子为“半生半熟”,全部采用砖石的人家寥寥无几。改革开放之后,所有建房的人家都全部采用砖木结构,而原来所采用的杂木也大都被松木取代。这时,人们不再满足于那种古老的民居,开始向城市学习,于是北京平就应运而生了。

        北京平是在原有砖房的基础之上增没了钢筋混凝土的圈梁,房顶采用炉灰珍珠岩作保温材料。用沥青油毡纸防水,或采用炉灰渣调白灰砸实防水。它的外墙也不只是用水泥抹缝了,而是用水泥抹面,有的还采用水刷石罩面。到了20世纪90年代,这种砖木结构的北京平又逐渐被淘汰,取而代之的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,原来的木制门窗换成了铝合金、塑钢等等,抹面的水刷石也被瓷砖粘面代替,室内的地面也由来的水泥地面变成了地面砖、大理石等等。

        从地窖子到北京平,历经了岁月沧桑,如果不是改革开放,北京平也许只是人们的一个梦想。而今,在台安农村,特别是村镇所在地,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,为了建设更美好的家园,勤劳、勇敢的台安人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。   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